时光
\n文/文猛
\n仰望牌坊
\n把我们的心思种在大地上,大地上会长出我们的心思。
\n大地不辜负任何一粒种子。
\n牌坊也是大地上矗立的心思,是我们共同的心思。
\n牌坊,又叫牌楼,在中国的地名上叫牌楼的地方很多,叫牌楼的地方一定有或者有过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标识和纪念重要场所和人物,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等让我们仰望的人和事。
\n在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的漫长时光中,哪怕在京城、在省城召开一个再大规模的表彰会、事迹报告会,除了能够参加会议的人知道,也不会有更多人知道。于是在繁华的街道,在车水马龙的路上,在大地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用牌坊记录一个人一群人的功德,用石头、砖头或者木头上的文字对人们进行思想上的教化,绝对是最完美的选择。牌坊就成了在路上在大地上的功德博览会,成了在路上在大地上的会展中心,成了在路上在大地上的道德高度。
\n牌坊是时间的守护者,牌坊是大地上的奖章。
\n四川省隆昌市成为中国牌坊之乡绝对不是突发奇想,不是随心所欲。
\n如果用面积、人口等标准考量隆昌市,他在中国的县市中没有显赫的位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这句话解读历史长河中的隆昌,是最妥帖的。在巴蜀大地上有一条著名的成渝古道,连接着成都和重庆,隆昌是成渝古道上最著名的驿站——隆桥驿。除了连通成都和重庆,隆昌东连荆湘,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北接安岳荣城,西南往黎雅僰羌,正是“六路要冲”之地。明代隆庆元年隆桥驿“以站(驿站)置县,以道(驿道)兴城”置县隆昌,寄托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兴隆昌盛”的美好愿景。地处要道,南来北往的商贾士民流聚之处。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的漫长岁月,除了天空的飞鸟和开阔的思想,要走向成都、重庆、叙府(今宜宾)、泸州、安岳、荣城(今荣昌)、自贡,甚至更远的昆明、南宁、陕西西安,必须得走过隆昌这方驿站。漫漫古道,隆昌就成了一杯茶、一碗酒、一碗热汤、一汪好梦的枕梦之地。隆昌就必然成为历史长河中一处绝好的宣传教化走廊。那些呈念珠状一字排列在千年古道上的牌坊,铸就了隆昌这片土地上的魂。
\n隆昌成为中国牌坊之乡除了地利之外,还有天时。在隆昌大地上盛产青石,青石最为集中的地方就在隆昌老县城四周,特别是原城郊区的春光村(现古湖街道),古隆昌也有“精致石头城”之称。隆昌用石头取名的乡镇和村很多,石燕桥镇、石碾镇、响石镇、石沟村、石包村、石碾村……以石材为基,以雕刻为语,将人们对于生命尊严、家族荣耀、社会道德的追求凝固成永恒,让青石说话。
\n走进今天的隆昌,那些大地上丰富的青石不再为树起高大的牌坊,几十家青石加工厂、几百个青石匠把地上的青石雕刻加工成石狮、石龙、石凤、石匾、石虎、石象、石猪和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让曾经大地上矗立的牌坊成为“行走”的“牌坊”,点“石”成“金”,走向全世界,让隆昌人发了“石石在在”的“石财”。
\n注目隆昌青石走向世界各地建好的青石路、青石桥、青石栏杆、石寨、石碑、石碾、石磨和那些栩栩如生的青石工艺品,耳边仿佛响起隆昌大地上的大锤、二锤、手锤、钢钎、錾子在青石上的叮当声,响起悠远高亢的隆昌青石号子——
\n“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n这首歌感觉也唱的是隆昌。
\n我是晚上去敬拜南关和北关石牌坊群。隆昌人告诉我,在明、清期间,隆昌大地上的孝子牌坊、德政牌坊、百寿牌坊、警示牌坊、功德牌坊、乐善好施牌坊近70座,现在保留下来的还有17座。天上是高远的星空,地上是念珠状一字排开的高耸的牌坊。岁月的风尘中,它们挺立在大地上,挺立在星空下,宏大、感动、敬畏的情感油然而生。
\n“民之父母”“世上难逢”“政成化洽”“政在养民”“乐善好施”“升平人瑞”“民悦无疆”“灵承楚蜀”“功勒金石”……仰读牌坊上的大字,在星空下和牌坊上的每一个名字对话,心是那样的安静,这是这片土地的高度,这是这片土地的感动,这是向上的牌坊。仰望牌坊的很多,那是对清廉的仰望,那是对民心的仰望,那是对善良的仰望,那是对长寿的仰望,那是对岁月的仰望。青石铺就的古道保存完好,石板路上干净、光滑,那是岁月的痕迹,因为漫长的古道,因为挺拔的高度,这种感动和干净走得很远。
\n时光格上的隆昌并不是一片岁月静好的土地,天灾、人祸。隆昌地名上祖辈们“兴隆昌盛”的愿景并没有如愿而至。
\n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公路、铁路、高铁在土地上延伸时,很多历史上有名的古镇、古驿站、古驿道枕梦前行的功能渐渐淡出。隆昌却永远没有淡出,曾经很完整的古道已经成为断断续续的记忆片断,隆昌是历史上的六路要冲,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高铁、成渝铁路、348国道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隆昌在今天大地上的交通图上光彩依旧,成为多路要冲。隆昌人守望着古老的石牌坊,用汗水和智慧,用辛勤和机遇,在古老的隆昌大地上挺拔起新的“牌坊”——
\n心通,路就通,隆昌大地上永远有路伸向远方——
\n隆昌地势平坦乾富策略,算不上平原,但至少可以称坝。
\n坝是阳光最充足的地方,坝是生长庄稼的地方,坝是摆放思想的地方。
\n隆昌有山,山不高,有陶土则名。隆昌和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安陶”安福镇相隔一座山,这座山叫鸦屿山,鸦屿山上有挖不尽的著名陶土。公元1567年隆昌置县,富顺划十四里,荣昌划四里,泸州划二里。隆昌石燕桥就是荣昌划归过来的四里之一,守望着鸦屿山,荣昌陶的种子就在隆昌大地上落地生根,让隆昌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制陶大县,在鸦屿山两边形成今天的“陶园”。
\n从隆昌市区出发,沿着国道348线向石燕桥镇行进,沿路看到很多一人多高的陶缸,整齐地排列在公路两边、在村庄空地上,阳光照射下,闪烁着诱人的陶光,大有沙场点兵的气势,蔚为壮观。碧檀陶瓷、观宇玻璃、祥鑫陶瓷等一个个陶瓷企业沿路显现,让隆昌挺立起“隆昌玻陶”的今日“牌坊”。
\n“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岩泥做窑罐”,这是流传在石燕桥镇的民间谚语,隆昌土陶的历史追溯到汉代,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
\n陈新方、范贤德是我在碧檀陶瓷结识的两位制陶大师,他们告诉我,隆昌像他们这样的土陶手艺人有300多人,大多数来自石燕桥镇净土村、龙角村,种庄稼、收庄稼的季节他们在地里,平日里都在土陶厂。随着科技的发达,制作陶缸有自动化的机器,但是制泥、制坯、上釉、烧制等环节全凭眼中和手上的功夫,当他们老了,这门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还传得下去吗?
\n如果说相邻的荣昌陶是艺术陶,隆昌陶则是生活陶,隆昌主要生产能装一吨酒的“吨缸”和泡菜坛,隆昌人骄傲地说隆昌的“吨缸”盛装着全中国的美酒,全国很多名酒厂都是隆昌送去的酒缸。当我们每天品尝各种美酒的时候,那里面一定有来自鸦屿山的陶土香。
\n那是我们胃上的“牌坊”!
\n走进隆昌市普润镇印坝村3组,迎接我们的是“咩咩咩……”羊的欢叫声。养殖户李涛和潘宏正在给出栏的黑山羊称重,近40个围栏里分别养殖着黑山羊和绵羊,大小不一的羊永远一副微笑的模样,时而依偎休憩,时而追逐撒欢,在隆昌“喜羊羊”就是“喜洋洋”。“90后”的李涛和潘宏大学毕业后一个从事电商行业,一个在中石油上班。“隆昌羊”的名声让他们看到了无尽的商机,毅然辞职到印坝村租用场地养羊,目前基地羊存栏量400多只,因为“隆昌羊”的名声,羊圈里每一只羊都有了买家。
\n邻近的荣昌以养猪闻名,隆昌以养羊闻名,这就是巴渝大地上的“双昌”,让人们在中国内地除了知道简阳羊肉汤之外,还知道隆昌羊肉汤。好客的隆昌人请我们走进城区内的“东吴羊肉馆”,后院前院空地上坐满了排队的人,大家都在等着呼叫自己的号,听说周边几家羊肉馆的情况都是如此。到隆昌不喝一碗隆昌羊肉汤,等于你没有来过隆昌。
\n全羊宴上来了,炖羊肉、蒸羊肉、烤羊肉、羊肉包子、羊肉饺子、羊酥肉、炒羊肉、炒羊肚、炒羊肝、炖羊蹄,还真“羊羊得意”的一大桌,让我们见识隆昌“全羊宴”的风采。全市1249户“养羊专业户”,规模养羊场49个,每年出栏羊6万只,这真是让我们惊异的“羊牌坊”。
\n重庆荣昌普陀村和四川隆昌三合村两个村庄隔着一道田埂,鸡犬相闻,他们是重庆和四川的门面村。秋日的阳光下,一方方稻田稻谷金黄,铺天盖地,白墙黑瓦的乡村别墅在一方方稻田中散落,屋檐下挂满一挂挂金黄的玉米,火红的高粱,这是乡村最饱满的季节。
\n全村所有的田都整体流转给了村里,交给专业的公司耕种,让曾经的稻田生长出优质的稻香米和畅销的稻田鱼、小龙虾。村里老老少少不再到外面去打工,在村里公司打工拿工资,成为家乡的农民工。种着自己的田,拿着旱涝保收的工资,村里人说祖辈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让他们赶上了。
\n村里家家都新修了白墙黑瓦的别墅,以金黄的稻田为背景,以油房山为背景,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如果说乡村是一篇美丽的篇章,不知白墙黑瓦是“金句”,还是丰收的稻田是“金句”?
\n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农家咖啡屋、乡情展览馆,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很多城里人周末来到三合村、普陀村,一脚踏两省市,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大家种菜、赏荷花、闻稻香,一些退休的城里人干脆租下一家家农家院子,过上了慢时光的乡村生活。
\n村党委书记王东告诉我们,看着乡亲们每月从村会计手中领取工资和分红,看着乡亲们脸上舒心的笑容,这才是他梦想中的乡村。
\n家家屋顶有炊烟开始升起来,村里广播按时响起,播放的是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n“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流淌……”
\n这是歌声飞扬的“牌坊”!
\n岸上大周
\n奔流的长江,古老的大周,对于这方江边古镇,我的叙述要分三个时段——
\n在祖辈们用语言讲述的河流之上,大周不局限于今天的大周,大周很宽。南浦大周里,那是祖辈们共同的籍贯。在我们祖辈盖棺定论走上向阳山坡的时候,我们在祖辈的祭文上总会写下“南浦大周里”,让我们记住祖辈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南浦大周里是我们共同的籍贯。
\n在告别故土、再造家园的三峡移民路上乾富策略,大周很疼。
\n1992年4月3日傍晚7时零5分,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以充满激情的语调向世界报道:“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长江边的大周场看了电视,没有欣喜若狂地欢呼,不约而同走出家屋,聚集在江边码头上,望着航标灯次第亮起的大江,望着沿江那长达几十公里的柑橘带和橘林上那一方又一方让人心痛的梯田,默默无语。
\n没隔三个月,一场百年难遇的暴风雨来了,大周场出现滑坡,房屋垮塌,黄葛树倒下,水井开裂,大周一夜之间成为三峡库区移民大军中的“先头兵”。
\n那时我在宣传部新闻报道组工作,大周移民成为我最大的牵挂。
\n175米三峡水位淹没线下的房子、古井、古树、古店等都用红油漆画上大大的句号,注目长江,仰望高坡,路在何方?
\n不知是心情,还是天气,我记忆中到大周的每一次采访都是雨天——
\n五土五组平运怀和他那重病在身的哥哥一家4个人得到移民补偿款后,为了尽快从淹没区搬出来,独自一个人在铺垭移民安置点建地基,几乎干了一年,钢钎撬断了十多根,手掌磨破无数次,地基上每方青石上都留下了深深的钎痕,钎痕上满是雨水……
\n退伍军人唐家双在政府帮助下,很快从大周场上搬到罗盘地,想到自己和乡亲们都要搬家,建起采石厂和预制板厂,给自己挣到了“第一桶金”,在罗盘地上第一个建起小洋房,成为在罗盘地移民安置点上第一个办婚礼的移民。我们刚好赶上他结婚的那天,鞭炮唢呐在雨天响起,但是我们从他们幸福的脸上看出他们心里格外亮堂……
\n五土村支书王绪才、涂家村支书刘少喜带领全村人在村庄高处修通组与组之间的公路,那是他们未来的新家园。请来技术员抓紧移栽红橘树,建设龙眼、荔枝等新果树林……
\n1997年11月8日下午大江截流,长江水一天天上涨,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我们的三峡移民,我们在那年元旦在大周举办全区移民乡镇宣传干部移民新闻培训班,我们在秋雨中采写了《大周新雨后》《五土之力》《大周移民精神》《铺垭村的年轻人》等新闻。晚上我们在刚搬迁完成的镇政府大院内举办篝火舞会,篝火燃起来,歌声响起来,是那首当年传唱得很火的一首歌:
\n来不及等待,来不及沉醉/噢,来不及沉醉/年轻的心迎着太阳/一同把那希望去追/我们和心愿再一次约会/让光阴见证、岁月体会/我们是否无怨无悔/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山,噢,那时的水/那时风光一定很美……
\n周围的群众赶过来,加入到我们队伍中,很晚很晚大家都不愿散去,就像我们的一个宣传干部朗诵诗人何其芳的诗句:“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n我们万州的老乡诗人何其芳,最懂我们的心思。
\n我失约啦!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化,再回大周已经是近三十年的今天。
\n水涨村高,水涨镇高,长江从一条江到一汪湖,江湖之变。大周从一个渔村、红橘村到今天的旅游镇、网红镇、瓜果镇、工业镇,凤凰涅槃。
\n我们是从铺垭吟诗台踏入大周十里滨江长廊的。我的新闻稿中,这里的土地名叫邓家坝,那里曾经是一片荒草地。现在这里汇集了古今写长江写三峡的诗歌,以长江为背景,以果香为背景,以一家家生意红火的农家乐为背景,江风徐来,诗情画意,涛声不断。
\n孙明祥大学学的是设计,大学毕业在很多地方建设露营基地,大周滨江长廊的风光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开始租用铺垭二组34亩荒地建设自己的露营基地。这里土地名叫桅杆坝,得名于这里曾经是一家造船厂。造船厂搬走后,孙明祥在这里建起露营基地,在地上升起风帆一样的帐篷,江畔看船、钓鱼、听水,看鱼在水中中山杉森林中嬉戏,帐篷里读书喝茶,伴着江涛枕梦,是大周很红火的一方打卡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四百多辆车开到这里露营,周围来帮忙的群众二三十人。
\n杨志培给露营基地送红苕过来给游客烤吃。他老家是永兴村的,村庄现在全部淹没在江水之下,就近后靠到五土。以前他在渔船上帮忙,长江禁渔之后,他把淹没后剩下的一点地种些红苕、洋芋和蔬菜,卖给农家乐。拿着移民社保补助,看着地里的收成,说很多人花钱到大周来看江、听风,自己天天在景区,这种好日子让自己赶上啦。
\n江上往来大船汽笛长鸣,江鸥翻飞,桅杆坝上灯火盏盏,笑语阵阵,这是大周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慢时光。
\n“掩映橘林千点火,苞霜新橘万株金”,我们赶上了三峡古红橘丰收的季节,形如灯笼的古红橘挂满树梢,大江之畔一片火红,成为长江两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空气弥漫着红橘的清香。三峡古红橘看万州,万州古红橘看大周、太龙,大周古红橘看铺垭。
\n我多次走进过铺垭村,环山抱水的铺垭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村甚至没有一块平坦的腹地,村后便是绵延起伏的山峰,说它“七山一水两分田”一点也不为过。红橘是铺垭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当年我笔下的村党支部书记平兴华带领群众修路、移栽即将淹没的红橘树,带领群众在就近后靠的家园建设新的铺垭。
\n在铺垭,种植古红橘有4000多年的历史,村里上百年的古红橘树到处都是。拥有良好的古红橘基因,却守着传统的种植模式,缺乏管理、缺乏技术,让古红橘成为“望天树”,导致古红橘品质和产量逐年下降。再加上市场上水果种类多,古红橘滞销成为祖辈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现实,辛辛苦苦种的果子常常烂在树上。如何带领村民重振古红橘产业,让村里沉寂的1200多亩古红橘重焕光彩?当年我笔下的党支部书记平兴华把接力棒交到了今天的党支部书记赖登华手上。赖登华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万州城的文明家宴工作,在经营管理上很有名气。平兴华找到他,要他把部队上学到的本领、集聚的人脉和外出打工学到的本领用到铺垭上,带领群众把铺垭的红橘文章做得更漂亮。
\n赖登华没有辜负老支书的厚望,他上任后首先就督促党支部班子刻苦钻研古红橘种植技术,邀请万州区植保与果树站、三峡医专等相关专家前来蹲点指导,组织村民建立了150余亩古红橘产业园试验基地,依托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农业公司,探索“果园托管服务”,采取整合资源、集中改造的方式提升质量,将村里零散的古红橘基地进行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全村提质改良古红橘805亩,进行统一施肥、打药、修剪等。修建生产便道1.1公里,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力负担。
\n走进大江边的橘园,赖登华正带领群众把刚摘下的红橘装箱,它们将走向遥远的“中亚六国”。
\n铺垭村古红橘主要以售卖散装鲜果为主,这种“堆头货”不仅存放时间短,容易产生坏果,而且看起来“不上档次”。如何提升古红橘价值,打造品牌形象,使古红橘产品卖得多、卖得快、卖得贵、卖得久?又成为赖登华和村委一班人忧虑的新课题。赖登华多次请教古红橘专家和西南大学、三峡职业学院等高校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先后开发出陈皮桃酥、陈皮一口脆、陈皮粉、陈皮茶四种产品,还有果酒、果汁等古红橘衍生产品。通过线上直播电商销售、线下超市及游客购买或者现场手工制作体验等方式,进一步延伸古红橘产业链,大大提升古红橘的利用价值。
\n回眸铺垭抚琴广场、观山滨水文化公园、解梦广场、吟诗台、铺垭民宿、铺垭印象露营基地,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全新的改版,这是大江边一篇最新的红橘大文章。
\n和铺垭群众相约春天,到橘园认领一棵橘树,人走开,心不会走开。
\n离开铺垭,我们来到五土村38号农庄,老板娘张世芳是五土村的一名双淹户,多年在深圳、浙江辗转打工。2018年回乡探亲,故乡大周的巨大变化让她发现了商机。
\n“滨江长廊修好后,公路上好多车停不下,好多人抱怨说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吃饭的地方太少啦。那时我就想,我们有一块地,人家能做生意我们为啥不做。”
\n2019年,张世芳回来开办了农家乐。
\n经过多年扩建,38号农庄的面积达到3亩,能够容纳500人。张世芳告诉我们,农庄主要接待来自云阳、奉节、开州等周边地方的游客,特别是周末,请了很多乡亲帮忙也忙不过来,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比在外面打工强。
\n镇干部告诉我们,在大周五土村沿滨江长廊开办的农家乐、民宿40多家,大家都取着自己好听的名字。这些名字要么与地名有关,要么与长江有关,要么与移民有关。这是一方土地的改版,这是一个渔村的改版,大周人过上了完全不同于祖辈的生活。38号农庄取名就很有含义,张世芳和她妈妈、兄弟媳妇三个一起开农家乐,张世芳老家淹没在水下,门牌号是38号,记着水下的老家,故名“38号”。
\n打听我当年采访过的五土村支书王绪才,镇干部把我带到罗盘地赵小儿农庄,这是王绪才儿子开办的农庄。可惜我没有见到王绪才,他儿子说他父亲早已退休,如今实现了出游自由,天南海北地跑,但是游玩没几天又急忙回到大周,听不到汽笛,看不到大船,他父亲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n环绕日月广场的中山杉水中森林是滨江长廊上最漂亮的水中森林,因为中山杉这些“两栖植物”,不管是145米水位还是175米水位,不管是水涨还是水消,中山杉都一样地茁壮挺拔。大周人在滨江长廊的中心节点上设计出“日”和“月”的造型,以长江为背景,以水中森林为背景,以“水涨村高”的新大周为背景,表达大周人日新月异、和美幸福的美好愿望。
\n时令已近冬天,翠绿的水中森林渐变成红黄,江畔漫坡的红橘、脐橙如灯一盏盏点亮,这是古老的柑橘之乡最饱满的季节。树在水中长,船在江上行,鸟在枝头栖,人在画中游。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之后,曾经大江边著名的渔村华丽转身,加入到三峡清漂的队伍,加入到三峡护鱼的队伍。更多的渔民上岸,要么把曾经水中的船改造成地上的船,建起了船屋,开办农家乐。要么走进镇上上万亩的红橘园、桂圆园、枇杷园、李子园,曾经江风中望着渔网的大周渔民今天望着树梢,只是他们随时会把头投向身边的大江,看着成群结队的鱼群,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他们坚信十年之后,长江会更美,更富有……
\n没有想到我在日月广场会见到当年我采访过的移民唐家双,大周人安居乐业之后,他的预制板厂和采石厂派不上用场,他和他儿子承包了同样是移民镇的小周镇小周村上千亩荒废已久的“知青果园”,全部种上新品种默科特柑橘。他儿子唐运东也是一名复员军人,是重庆市退役军人就业榜样人物,他帮助父亲把小周的果园扩大,自己还在开州建起了新的果园。今天唐家双带着各地来的经销商到滨江长廊游玩。他告诉我们,果园里的果子很快就要成熟上市,作为三峡百万移民中的一个,幸福生活的日子让他们赶上啦!
\n日月广场上歌声响起来,各地来的游客伴着歌声跳起舞来——
\n来不及感慨,来不及回味/噢,来不及回味/多彩的梦满载理想/一同向着未来放飞/我们把蓝图再一次描绘/让时代检阅,让时光诉说/我们是否问心无愧/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天噢,那时的地/那时的祖国一定更美……
\n和唐家双一起走进欢乐的人群,迈动双腿,挥舞双手。
\n歌声唱进了我们心里……
\n(原文刊发于《三角洲》2025年第21期)
\n乾富策略
冠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